《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年重点导读
2019-03-28 10:18:11来源:
私域逆龄医疗 作者:Admin
导语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不仅反映了心血管病急救水平,也反映了社会救治体系问题。经县级医院溶栓和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利器。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不仅反映了心血管病急救水平,也反映了社会救治体系问题。经县级医院溶栓和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利器。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不仅反映了心血管病急救水平,也反映了社会救治体系问题。经县级医院溶栓和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利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撰写的《溶栓后转运PCI:降低中国农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一文指出,建立区域性基层医院溶栓后转运PCI紧急救治体系,有望降低中国农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心力衰竭(HF)和心房颤动(AF)是引起心血管疾病负担增加的重要原因,两者有复杂的相互关系,HF与AF共存的患者预后明显更差。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血管病诊治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整体心血管病病死率的降低,预计HF与AF共存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感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金雪娟教授为本刊撰文——《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共存的流行病学和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2019年3月20日出版的《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第3期,或登录http://www.whuhzzs.com/info/102.jspx获取更多内容。
溶栓后转运PCI:降低中国农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廖玉华,王祥,陈志坚,等)
中国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逐年增加,已超越城市。县级医院溶栓和溶栓后转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救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利器。建立区域性基层医院溶栓后转运PCI紧急救治体系,有望降低中国AMI病死率。
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共存的流行病学和相关临床研究进展(金雪娟 周京敏)
心房颤动(AF)和心力衰竭(HF)经常共存,HF的两种亚型——射血分数保留型HF(HFpEF)与射血分数降低型HF(HFrEF)均在AF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互为因果,共同导致不良预后。从预防性研究看,许多研究集中于AF患者的卒中预防,但几乎没有研究关注在AF患者中HF的预测和预防。从治疗性研究看,药物治疗对AF与HF共存预后产生影响的证据非常有限,许多证据来自于观察性研究或者亚组分析的研究,或者有方法学缺陷的事后分析结果,需要谨慎解读。导管消融可降低HFrEF合并AF患者的死亡风险,然而对于HFpEF与AF并存的患者尚无研究证据。目前,亟需进行充分的头对头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明确AF和HF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以期得到最佳预防与治疗措施。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两联与三联抗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赵丹,周鹏)
本荟萃分析研究了两联抗栓治疗(DAT)与三联抗栓治疗(TAT)在该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标准制定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中文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科技论文等在线电子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年11月20日,语言选择英文和中文,获取文献信息。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要求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质量偏倚风险进行评估。将纳入患者分为DAT组和TAT组,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卒中和出血事件。比较冠心病合并AF患者PCI术后DAT与TAT治疗的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卒中发生率。结论为冠心病合并AF患者PCI术后DAT治疗可能优于TAT。
左房主动排空分数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机制的预判价值(张宇祯,张其银,惠杰,等)
探讨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在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首次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心房颤动(AF)复发的机制及再次RFCA的预后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首次行RFCA术后AF复发并再次行RFCA的PAF患者73例。患者再次RFCA术前行经胸心脏超声测算LAaEF等左房参数。将所有患者依据再次RFCA术中明确的复发机制分为单纯肺静脉(PV)组、上腔静脉(SVC)组和其他部位(non-PV/SVC)组,比较3组患者的LAaEF等参数。另依据LAaEF分为高LAaEF组和低LAaEF组,对比两组患者在再次RFCA术中明确的AF复发机制。所有患者再次RFCA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复发组与非复发组临床特征的区别,筛选再次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显示,LAaEF对于预判首次RFCA术后AF的复发机制及预测再次RFCA术后AF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导线25例临床体会(杨杰,程自平,陈刚,等)
本文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CIED)导线的方法和体会。笔者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25例CIED患者(导线断裂3例、感染22例)的47根导线,其中6例导线徒手拔除,15例应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1例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例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22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的心律起博装置,2例患者无植入新的起搏装置指证,1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显示,经静脉途径拔除CIED导线是根治心律起博装置导线相关问题的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运用多种器械和技术在复杂病例的应用中十分重要。
伊布利特在转复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中的应用以及对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宋卫锋,陈珂,马继芳,等)
本文观察了伊布利特在转复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复律成功与否对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入选导管射频消融术但术后未能转复窦性心律(窦律)的持续性房颤患者248例,术中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 mg,若仍未转复,则再次给予1 mg。若仍未恢复窦律,则根据情况给予超速抑制或电复律。依据“2C3L”术式导管消融+伊布利特应用后是否恢复窦律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观察伊布利特在转复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随访24个月,观察2组患者房颤的早期及晚期复发率。统计复律成功与否对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研究结果显示,伊布利特转复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且伊布利特复律成功预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晚期复发均较低。